|
|
|
|
|
吉林省农业产品市场建设综述 |
2005-5-24 |
|
|
|
谈标准化:“省标”、“国标”怎么跳 如果形象比喻,标准化可以说是农业走向国际国内大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吉林省农业标准化建设一直很稳定:2004年,全省共建设各级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2个,其中国家级3个,部级3个,省级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30个,市级36个,县级40个。各类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196个,其中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分别为36个、15个、145个。 吉林农产品,手持“通行证”,这支走向国内外的“省标”、“国标”舞曲该怎么跳?我们从示范区建设构架上看出其中端倪:层次上,省地县协联动,各占三成左右;布局上,呈均衡,东部29个,中部45个,西部38个;覆盖上,面较全,粮食类45个,园艺特产类56个、畜产类8个,其它3个……强力推动,经典示范,我省农业标准化步入新境。
俗话说,病从口入。虽然构架合理,但作为食品,这些农产品能否安全食用,仍是和老百姓健康紧密相关的话题。其中“关键”,是检测能力如何。截至去年年底,我省成立了部、省、市、县和市场五级44家农业质检机构,具备了在一定范围内开展动植物检疫、病虫害防治、环境评价、质量监测、安全管理的能力。到目前,已完成了8.5万个样品16.4万个项次的检测工作。
乘信息车:“最后一公里”咋落地
市场信息工作的难点,说到根本是在“最后一公里落地”上。市场是“试金石”,农民最有发言权。我省农业市场信息工作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循序渐进过程,目前正步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最后一公里”咋落地?信息如何“直通”市场?多年来,我省用实践破解难题,并初步建成覆盖全省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截至去年末,全省9个市(州)已全部建立了动态农业信息网站,58个县(市、区)建立了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97%,694个乡镇建立了信息服务站,占乡镇总数的90%。
我省农业市场信息建设“亮点”,不在别处,就在传播渠道更新上。除传统媒体外,对我省农民来讲,他们尝到甜头儿,是便捷的沟通形式带来的——固话短信、智能语音、农业120等。目前,长春已初步形成互联网、电话网和卫星网的“三网合一”的信息态势,其中互联网已发布各类信息5万多条,网站日平均点击量超过3000人次,电话网日查询电话200多人次。目前,我省注册“一站通”的用户达到2564家,列全国第二位,发布各类信息1.3万余条。
鼠标轻轻点,坐家稳赚钱。随着“最后一公里”逐渐落地,我省农民正乘着“信息直通车”,奔向富裕,奔向小康。
做大品牌:闯市场从“整合”做起
在长春、北京、上海农交会上,有个亮点给人留下很深印象:刚刚诞生不久的“吉林鼎吉大米”,初露锋芒。销售现场异常火爆,十分抢眼——平均销售价格每公斤6元以上,最高售价达每公斤16元。
这一切,得益于农产品品牌整合。以我省大米品牌为例,众所周知,一直比较杂,比较乱,最多时曾有数百个。为发挥优势,做大产业,我省决定对生产规模大、影响力强、品牌较杂的大米品牌进行整合。目前吉林大米的地方标准已被省质监局批准发布,申请注册的“鼎吉”牌质量证明商标处于批准受理阶段,首批申请使用该商标的吉林省德春米业公司等7家企业正式启用。
整合大米是“引子”,更主要是找到了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瓶颈”:不树品牌,不成合力,很难在市场占一席之地。随后,以皇封参、新开河参为主体的“吉林长白山人参”的品牌整合也悄然启动,报国家工商局待批,今年有望投放市场。
重组资源,净化市场,一股清新之风拂面:
一个个靓丽的品牌“闪亮登场”,优质名牌农产品脱颖而出,市场竞争力强,销售势头旺盛。全省掀起“争创”热潮。截至目前,我省在农、林、牧、渔四个产业领域开发认定“吉林名牌农产品”658个,德大火腿肠、通化葡萄酒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
品牌规范、成形,我省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工作也渐入佳境。据悉,吉林长白山人参和延边苹果梨被国家批准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并作为国家标准批准发布实施。(记者:翟劲涛)
|
|
|
|
上一篇
下一篇
|
|
|
|
|
栏目最新内容 | NEW |
|
栏目热门信息 | HO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