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金色的秋光,徜徉广袤的田野。白山松水,“丰”光无限,大美吉林,稻谷金黄,参果飘香。
经过一年的辛勤耕耘,吉林大地迎来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今年,我省以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发展方向,将粮食生产摆在突出位置,系统谋划,狠抓落实,坚持稳面积、提单产两手发力,逐季节、逐环节稳步推进各项措施落实,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目前,全省玉米、水稻已进入蜡熟期,大豆处于绿熟期,绝大部分地区粮食作物长势好于上年。
风吹稻浪遍地黄,又是一年丰收季。在永吉县万昌镇各稻米企业和稻农抢抓农时收割早稻。在吉林市东润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基地内,10台水稻收割机在田中来回穿梭,切割、脱粒、粉碎稻秆等工序一气呵成,稻粒直接运送至水稻烘干塔进行烘干。
“你看我这水稻长势多好,成熟度还特别高,黄灿灿的,丰收不成问题。”公司负责人刘海峰兴奋地说,今年,共种植水稻500亩,一天收割4万斤左右。
作为永吉县水稻主产区,万昌镇共有水田8300公顷,预计今年水稻产量可达10万吨,比上年增加3%至5%。“今年,镇里对高标准农田进行提质改造,维修了水渠和道路。同时,无人机飞防等先进设备、技术的使用也全面普及,对水稻增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万昌镇农业农村办负责人刘雪峰说。
北纬40度至46度是世界公认的黄金水稻带,也是世界著名的优质粳米产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了“重如沙、亮如玉、溢馨香、汤如乳”的吉林大米。今年,吉林全面推进吉林大米品牌建设,开展分级分类工作,遴选出第一批100款吉林大米名录产品。全省实现大米全程可追溯企业达172户。
除了吉林大米品牌打造不断升级,吉林鲜食玉米品牌建设也在快速推进,全省出台了《关于加强鲜食玉米品牌建设加快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鲜食玉米产业正逐步成为农民增收、企业创效的“黄金”产业。
在通化县万吨鲜玉米生产基地,放眼望去,玉米植株挺拔整齐,果穗颗粒饱满。在通化佳亿生物科技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加工车间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忙着对采收的鲜食玉米进行挑选、清洗、蒸煮和加工。
“公司日产200多万穗,今年总生产量在6000万穗左右,通过‘线上+线下’销售,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企业副总经理宋起龙说。
作为当地鲜食玉米深加工的龙头企业,该公司采取“农户+合作社+订单”种植模式,今年共与农户签订了2万亩种植合同。
“跟厂子年初就签了订单,他们提供种子,我们种地更省劲。利润还高,一亩地能多挣300元左右。”农户关宝云高兴地说。
好品质源自好产地。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的吉林,是全国鲜食玉米开发最早的省份,黑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生态环境好,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甜糯玉米生长。依托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大专院校,吉林先后培育出“绿育黄粘早1号”“绿糯619”“吉农糯111号”等优质品种一百余种,为发展鲜食玉米产业筑牢了根基。
作为吉林最具优势特色、最有发展潜力的富民产业,吉林人参从种植到精深加工提升再到全产业链布局,推进诚信体系建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做到货真价实、优质优价,持续擦亮长白山人参“金字招牌”。
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1.6万亩柳河县云岭野山参基地,拥有13个野山参护育基地,是全国首家野山参保护区。进入八月下旬,基地内的“参娃娃”们进入最佳采收期。
“在这里野山参都是纯自然生长,没有人工干预。”云岭野山参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宪清说,通过实施“一参一码”,让每一棵参溯源到每一地块,净化了人参市场。
今年,云岭野山参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坚持科技赋能,强化全流程监管,加强质量检验检测,实现“一参一码”数字化追溯,确保人参质量安全。在此基础上,公司陆续研发了野山参饮品、化妆品和保健品,不断提高野山参加工层次、产品档次。
如今,吉林人参产量占全国总量60%左右,在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加持下,百草之王的“金字招牌”将越擦越亮。
“在今年的粮食生产过程中,全省高质量完成了春耕播种,超额落实粮油播种面积,为粮食丰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全省新增‘水肥一体化+密植’技术100万亩,落实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40万亩,新增高产耐密玉米品种应用面积255万亩、高产高油大豆品种应用面积33万亩,全力夺取粮食丰收。”省农业农村厅工作人员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