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资讯 政策法规 科技推广 安全监理 教育培训 农机维修 农机服务 农机机构  
 
  您的位置>>首页>>综合信息>>综合要闻
请选择字号【 】 
 
农机农艺融合:绘就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2025-7-28

  在辽阔的田畴间,农机与农艺的深度融合正掀起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曾经“机器凭经验跑、种植靠老把式”的传统模式,正被科学协同的新范式取代,让农业生产朝着更精准、更高效的方向迈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各说各话”到“同频共振”:融合破解生产痛点
  
  长期以来,农机作业的标准化与农艺要求的区域性、品种特异性之间的矛盾,是制约农业提质增效的瓶颈。新疆棉花种植曾面临典型难题:传统播种机行距固定,无法适应不同品种棉花对光照、通风的差异化需求,导致亩产始终在300公斤左右徘徊。
  “过去农机厂家只懂机械设计,农业专家专注栽培技术,两者像两条平行线。”新疆石河子农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雪源坦言。2021年,当地农业部门牵头组建“农机—农艺”联合实验室,农机企业根据农科院提出的“宽窄行交替种植”农艺方案,改造播种机变速箱和排种器,实现行距从30厘米到60厘米的无级调节。改造后的播种机在沙湾县试点时,棉花通风透光性提升20%,机械采摘率提高至98%,亩产突破380公斤。
  这种“需求反向定制”模式正在全国推广。在山东潍坊,针对葱姜等经济作物行距不规则、收获难度大的问题,当地农机企业与蔬菜研究所合作,研发出可根据葱姜生长密度自动调整挖掘深度的收获机,配合“深沟高垄”农艺技术,使葱姜损伤率从30%降至5%以下,亩均增收超800元。

  技术协同创新:让每一寸土地释放最大潜力
  
  农机与农艺的融合,本质是通过技术协同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在黑龙江建三江农场,这种融合创造了水稻种植的“精度革命”:插秧机搭载北斗导航系统,按照农艺要求将株距锁定在12厘米,插秧深度控制在2厘米,配合“浅湿交替”灌溉技术,使水稻有效分蘖数增加15%,千粒重提高2克。
  “过去凭经验插秧,地块边缘常出现‘缺苗断垄’,现在农机按农艺参数作业,整块地像用尺子量过一样整齐。”农场种植户王宏军算了一笔账:融合技术应用后,每亩节省种子1.2公斤,节水30%,亩产却提高50公斤,按每公斤3元计算,亩均增收150元。
  在南方双季稻区,“农机+农艺”融合破解了“抢收抢种”的时间难题。湖南南县引进的联合收割机加装了秸秆粉碎还田装置,收割时将秸秆粉碎长度控制在5厘米以内,恰好满足晚稻种植对有机肥的需求。当地农业农村局局长介绍,这种“即收即种”模式使两季稻间隔期从7天压缩至3天,避免了因农时延误导致的减产,全年亩产稳定在1200公斤以上。

  服务体系升级:让小农户共享融合红利
  
  对于分散经营的小农户,如何跨越“农机—农艺”融合的技术门槛?江苏淮安的“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给出答案。在江苏省盱眙县,农户只需拨打服务热线,中心便会派出配备农艺师的作业团队:先用无人机测绘地块,生成包含土壤酸碱度、肥力的电子地图,再根据作物品种制定种植方案,最后调度相应农机按方案作业。
  “以前种玉米凭感觉,现在全程有‘智囊团’指导。”盱眙县农户陈建国今年托管的50亩玉米地,采用服务中心提供的“密植增穗”技术:播种机按30厘米行距、5厘米株距精准播种,配合后期追肥农机的变量施肥功能,亩产达到650公斤,比往年增产120公斤。
  这种“技术打包”服务正在加速普及。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类似服务中心超1.5万个,形成“农艺方案设计—农机作业实施—产后效果评估”的闭环服务链。在陕西洛川苹果产区,服务中心将“起垄覆膜—精准施肥—智能喷药”的农艺要求植入农机操作系统,使苹果优果率从70%提升至85%,每亩增值近3000元。

  政策护航:为融合发展清障搭台
  
  农机与农艺的深度融合,离不开政策的精准引导。农业农村部近年来连续出台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建立“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推广体系,在农机购置补贴中向融合型装备倾斜。安徽、湖北等地将农艺参数纳入农机产品推广鉴定标准,不符合当地种植要求的农机产品不得进入补贴目录。
  在政策推动下,更多创新实践涌现。云南红河州针对哈尼梯田“小块分散、坡度大”的特点,研发出轻量化履带式耕作机,配合“水稻—鱼—鸭”共生农艺,使梯田亩产提高100公斤的同时,每亩额外收获鲜鱼15公斤、鸭肉8公斤,综合收益翻倍。
  “农机是实现农艺的工具,农艺是农机作业的依据。”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负责人表示,随着智慧农业技术的发展,“农机+农艺”融合正迈向“数字协同”新阶段——通过物联网设备采集作物生长数据,AI系统自动生成农艺方案并驱动农机自主作业,这种“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模式,将推动农业生产从“看天吃饭”向“知天而作”跨越。
  从黄淮海平原的麦田到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农机+农艺”的融合实践证明:当先进装备与科学栽培同频共振,每一寸土地都能释放出最大潜力。

作者/出处:中国农机化导报 阅读次数 [49]

上一篇  下一篇   
栏目最新内容 | NEW
 高性能播种机助力秋粮大面积单产提升 
 农机农艺融合:绘就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国产高端农机装备研发应用取得新突破 
 全国有109.4万个经营性主体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农业农村部启动农业防高温干旱三级应急响应 派出工作组赴重点省指导抗旱保秋粮丰收 
 村美 人和 共富——我省全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2025年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在济南举办
 农业农村部与海南省委省政府举行工作会谈
 农业农村部召开第十一批援藏和第六批援青干部行前座谈会
栏目热门信息 | HOT
松原市启动“数字农业”项目  [47297]
吉林省举办玉米收获机械田间生产考核及检测培训班 [41775]
吉林省农机推广工作会议在长春召开 [41517]
省农委纪检专员到我站检查督导先进性教育活动 [41259]
吉林省召开玉米、大豆机械化收获研讨会 [41045]
吉林省农委副主任陈巳深入联系点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40261]
吉林省农委举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专题报告会 [39919]
吉林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应选择食品工业   [39875]
吉林省农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动员阶段总结暨转段动员会召开 [39795]
抽样调查显示:九成乡镇农技人员转向农资经营创收 [39400]
   

江源农业机械化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