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城乡差别就存在;缩小这个差别,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节点。敦化市引入城镇资金和智力资源,发展农村特产业,城乡合作、共同进步,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仅此一项,全市农民人均增收2079元,农民的文明程度也有了提高。
在市场经济中,很多农民急于致富,但又难于致富。资金短缺,想干点啥干不成;信息不灵,很难种出高效农业来。怎样解决农民的困惑?敦化市的做法颇有新意。他们于2003年初,号召城镇的机关干部、个体工商户、企业和农民发展合作经济,用智力资源、资金与农村产业对接。
在官地镇,兽医站站长关才,和成记号村3户农民合作养獭兔和肉兔,获纯利10.44万元。2002年,市物价局在官地镇杨家屯搞草莓苗基地,租用农民5公顷土地,反过来雇用出租土地的农民打工。当年,该局每公顷草莓苗收入2万元;农民土地出租每公顷获得3000元,打工收入2400元,1公顷土地收入达5400元。
在江南镇,市运输管理处朱长华在平安堡村投资10万元,租用农民40公顷土地种植白芍,去年收入17万元。
在翰章乡,市园艺特产局出技术,华康药业出资26万元,联合建立10公顷穿山龙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去年出售种苗已获利9万元。
在贤儒镇,机关干部出资买种狐,交给农户饲养,生下的仔狐由干部与农户四六分成。目前,全镇养狐数量发展到2.57万只。个体业主康凯租赁230公顷林地、60公顷草原,发展贝母、刺五加、山葡萄等林下经济,招聘过去社办林场职工进行管理,解决了这些职工的生活出路问题。去年总收入达24万元。
敦化市干部群众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发展城乡合作经济。目前,租赁经营型、招商引资型、协会引导型、投资入股型、合伙经营型、借贷经营型、反租倒包型、科技带动型、实物孵化型等10余类型的股份合作特产业,遍布敦化广大农村。
从2003年初至今,敦化股份合作特产业累计投入资金达到1.3亿元,其中域内投资1.04亿元,占总投资的80.1%。制约特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初步得到解决。成规模的投资项目,已发展到20大类70多项,经营种类包含了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方面。全市参与股份合作特产业的投资者达3000多人,带动农户2000余户。目前,股份合作特产业显现连动效应。
效应之一: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效应之二:推动了土地流转。很多好项目抬高了地价,在价格的驱使下,农民不再吝惜土地,出租、转让、承包现象迅速增多,土地流转速度加快。
效应之三: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壮大了产业规模。目前,敦化特产业合作项目,绝大多数都是种植中药材等高效作物,促进了种植业结构的优化。
土地的规模化经营,高效作物的大面积种植,使农村产业群壮大起来。全市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由2002年的2600公顷,迅速发展到现在的近8000公顷;食用菌产业也由1000万袋,猛增到7150万袋。高效的种养业,打破了以往的常规管理,农民不得不求助科技部门按照市场要求组织生产。由此,农民的市场意识不断增强。
从另一个角度说,城里人下乡,把新的理念和文化也带到了农村,让农村有了现代气息。这是共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因素。 (吉林日报 记者 崔瀚文) |